小麦晚种“三补”高产种植技术的具体要求
在小麦生产中,因茬口衔接紧张、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的播种延迟,易造成小麦冬前积温不足、苗情偏弱,直接影响分蘖成穗与最终产量。针对这一问题,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“以肥补晚、以密补晚、以管补晚”“三补”技术体系,是破解晚播小麦高产瓶颈的办法。以下从“三补”技术的
在小麦生产中,因茬口衔接紧张、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的播种延迟,易造成小麦冬前积温不足、苗情偏弱,直接影响分蘖成穗与最终产量。针对这一问题,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“以肥补晚、以密补晚、以管补晚”“三补”技术体系,是破解晚播小麦高产瓶颈的办法。以下从“三补”技术的
预计未来一周我市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,出现在16日夜里至 17 日,不利于秋粮作物机收作业和晾晒。密切关注天气,抓住降雨间隙全力抢收成熟作物,已收获作物及时烘干晾晒,通风存储,防止堆积霉变。
回顾农业发展历程,可谓见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。从传统精耕细作到机械化生产,从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,农业的发展方式持续优化。特别是在保障粮食安全、促进农民增收、推动农村发展等方面,农业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。随着科技进步和理念更新,农业发展进入新的
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,一场悄无声息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:大豆的生长周期被压缩到60天,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由AI指挥,苹果在分拣线上完成糖度和霉心的“隐形体检”。国务院最新发布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为这场变革按下了加速键。
10月14日,记者从宝鸡市农业农村局获悉:针对近期持续阴雨天气,宝鸡市坚决把抗秋霖抢收抢种作为当前最紧迫的农业任务,确保颗粒归仓、应种尽种。截至10月13日,宝鸡市秋粮收获96.11万亩,占应收面积的46.16%;秋播91.67万亩,占预播面积的30.92%。
当前,正值秋种关键时节,为扩大秋播面积、夯实来年丰收基础,桐城市吕亭镇政协联络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秋种督导服务,以“脚沾泥土”的务实作风,为秋种工作“把脉问诊”“保驾护航”。
当前寒露已至,本来这几天正是小麦播种最佳时期,但由于今年多地阴雨不断,一是上茬作物迟迟未收割,二是田间湿度大,机器无法进田,根本无法种小麦,所以导致小麦播期可能要往后延迟。对于老百姓来说,播期有变动最担心的就是对小麦是否影响,既然今年小麦晚播已成定局,每亩播种
10月以来,我市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、累计雨量大、影响范围广。预计未来一周我市仍多降水天气,其中14日夜里至15日白天有小雨;16日夜里至17日有中雨,局部大雨;19日夜里至20日有小雨。
精准调度分类抢收,多措并举减损。全区第一时间开展秋作物成熟度及田间积水情况摸排,动员农户抓住雨歇间隙抢收。对地势高、土质疏松地块,优先调配机械集中作业;对低洼积水地块,组织人工突击队抢收;对普通机械难以作业的区域,推广履带式收割机。同时,积极协调学校操场、村委
大蒜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与调味蔬菜,出苗整齐度直接决定其后续生长态势与最终产量。生产中,因多种因素导致的出苗不齐问题,常造成田间群体生长失衡、管理难度增加,严重影响种植效益。本文将系统分析大蒜出苗不齐的核心原因,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。
据山东省气象台2025年10月12日11时发布的天气预报,12日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有中雨局部大雨,其他地区有小到中雨,不过13-14日,鲁南部分地区有小雨,其他地区多云间晴。这对于山东的农民朋友们来说,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。
一、上周气候概况:上周平均气温21.0℃,较历年同期偏高3.4℃,周最高气温27.1℃,出现在10月9日,最低气温17.1℃,出现在10月11日。上周降水量4.0毫米,较历年同期偏少1.7毫米。上周日照时数13.2小时,较历年同期偏少32.6小时。上周5cm平
自秋收工作启动以来,受秋淋延后及气温偏低影响,秋收生产面临严峻挑战。化马湾乡党委、政府始终将粮食安全这一“国之大者”抓在手上,严格落实上级部署要求,切实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,以“抢时间、保收成、降损失”为核心,统筹部署、精准施策,全力保障秋粮应收尽收、颗
9月以来,黄淮海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,河南山东大部、江苏安徽北部、陕西山西南部部分土壤水分饱和,局地农田出现积水。气象部门预计,10月上中旬黄淮海部分地区华西秋雨持续,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多。受连阴雨影响,黄淮海夏玉米收获推迟、局地土壤黏重、机械难以下田,对冬小麦
据10月9日全国农技中心农田土壤墒情监测,受近日持续降雨影响,华北黄淮地区0-20cm土壤渍涝(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)站点占比26.38%,墒情过多(土壤相对含水量90%-100%)站点占比43.51%,墒情适宜(土壤相对含水量70%-90%)站点占比30.1
据10月9日全国农技中心农田土壤墒情监测,受近日持续降雨影响,华北黄淮地区0-20cm土壤渍涝(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)站点占比26.38%,墒情过多(土壤相对含水量90%-100%)站点占比43.51%,墒情适宜(土壤相对含水量70%-90%)站点占比30.1
小麦适期播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,但受茬口衔接、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,晚播现象在生产中较为常见。晚播小麦因冬前积温不足,易出现苗情弱、分蘖少、抗逆性差等问题,若管理不当将显著影响产量。要实现“晚播不减产”,需紧扣“以种补晚、以肥补晚、以管补晚”核心策略,重点抓好以下
据10月9日全国农技中心农田土壤墒情监测,受近日持续降雨影响,华北黄淮地区0—20cm土壤渍涝(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)站点占比26.38%,墒情过多(土壤相对含水量90%—100%)站点占比43.51%,墒情适宜(土壤相对含水量70%—90%)站点占比30.1
据10月9日全国农技中心农田土壤墒情监测,受近日持续降雨影响,华北黄淮地区0—20cm土壤渍涝(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)站点占比26.38%,墒情过多(土壤相对含水量90%—100%)站点占比43.51%,墒情适宜(土壤相对含水量70%—90%)站点占比30.1
美国西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紧,不过冬小麦播种进展迅速。未来几天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引发关注。